![]() |
▲交大教授黃國華(右)和交大博士後研究員陳昱勳(左)研發出「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」,開啟生物奈米科技應用於半導體製程的可能性。(記者林曉雲攝) |
犧 牲了3000多隻老鼠當實驗品,交大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黃國華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陳昱勳,經過6年努力,終於發現可以「抓住」奈米金的蛋白質抗體, 「活」的蛋白質抗體和「死」的奈米金結合,研發出具有實用價值的「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」,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3月份國際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,獲國際肯定。
交大校長吳妍華昨出席記者會表示,黃國華教授的研究結合尖端奈米電子和生物技術,進而有了重要的突破,並加速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可能,是跨領域研究的典範。
黃國華表示,目前學術研究發現的是「多分子蛋白質電晶體」,他們研發出「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」,關鍵技術是發現抗體和奈米金的特殊奈米生物介面,具有把生物訊號「迅速和清楚」傳遞的優勢,希望未來可進一步用於醫藥面。
黃 國華表示,蛋白質電晶體接上葡萄糖氧化酶之後,可以偵測單分子葡萄糖,成為靈敏的血糖計;接上神經受體可以是極靈敏的神經傳導分子偵測器;在電晶體上滴一 滴血後,短時間可解碼個人基因序列,找出遺傳性疾病。未來有可能把嬰兒的一滴血滴在電晶體上後,了解其患有遺傳性心臟病等的比率,且能更有力地進行藥物篩 選,有效縮短新藥開發時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